天津名人吴毓麟(1871-1944)1886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三届管轮班,毕业后被选派赴德国深造。归国后任海军部科长、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武昌起义后,任北方赴沪议和代表团顾问;1912年9月任海军部视察;1913年1月授海军轮机中校,2月调任大沽造船所所长。1915年任导淮事务局局长及直隶改良河工筹备处处长,两年后被任命为北洋铁工厂厂长。1918年任直鲁豫巡阅使署咨议,1918年2月授海军轮机少将。1922年转任津浦铁路局局长。1923年1月出任交通总长。1924年10月后退居天津意、德租界。1944年秋逝于天津。
吴毓麟故居位于河西区解放南路292号,为我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毓麟(1871-1944),字秋舫,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曾任大沽造船所所长、津浦铁路局局长,1923年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24年退居津门,投资实业。吴毓麟最初居住在意租界现民主道40号(后将该宅卖与汤玉麟),后又租住了这幢著名实业家庄乐峰1931年建造的住宅。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三层为屋顶间坡顶),带地下室,多坡瓦屋顶,角部有四锥形小塔楼,外轮廓线丰富。外檐为混水墙面,于入口、窗间、檐口等处设精美浮雕装饰。阳台用每组五个连续圆孔造型形成护栏,风格独特。室内装饰豪华,门厅内设大理石喷泉,做工精美,窗户镶嵌彩色玻璃,厅内拱顶上有人兽混合图案的彩绘。
作为一名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天津名人吴毓麟的成长经历和许多同时代的军阀都很类似。1886年,15岁的吴毓麟在大沽偶然看到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招生告示,告示上说,如果能够考上不仅不用交学费,还管吃管住,且每个月发给二两银子作为补贴。这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吴毓麟和弟弟墨林一起投考了北洋水师学堂。在当时那个老百姓认为“好男不当兵”的年代,当兵就是“误入歧途”。可是对于吴毓麟兄弟来说,当兵却不失为一条改善生活的捷径。由于投考的人不多,所以吴毓麟兄弟被双双录取。尽管吴毓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但他能吃苦、肯用功,学习做事都认真执著,因此常常获得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派到德国进行深造。在德国,吴毓麟被派往浮尔底造船厂学习,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为了尽快掌握流利的德语,吴经常主动接近德国百姓,积极与人交流,很快提高了口语和听力。他还在宿舍里到处贴满生词和日常用语,每日刻苦阅读德文书刊,其投入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年轻人学英语的热情。就这样,到学成期满之时,吴毓麟已经精通德语,成为了一名具有造船和机械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回国后,吴毓麟就任海军部科长。在任期间,他悉心钻研业务,对海军建制及船舶制造等均提出不少有用的建议,不久,即调任大沽造船所所长。
大沽造船所隶属于海军系统。吴毓麟上任后,聘用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潜心研究造船技术和军火生产,制造出了多种长短枪和各种火器。由于所造的军械品质非常好,引来当时各地的军阀都争相订购。“大沽造”的枪在当时曾闻名全国。1922年,吴毓麟出任津浦铁路局局长。在任内,他轻车简从,对工作尽职尽责。据说,一次去济南公干,回津时,吴特意身着便服挤进三等硬座车厢内,一边观察车站秩序及铁路工作人员的服务情况,一边与乘客闲谈,了解情况,以期改进工作。由于恪尽职守,翌年,吴便升任交通总长。
吴毓麟任交通总长期间,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临城大劫车案”。1923年5月,以孙美瑶为首的一批土匪,趁黎元洪召开关税会议之时,拆断了山东临城和沙沟车站之间的津浦铁路,造成列车在此出轨,埋伏好的匪众一拥而上,搬行李的搬行李,绑人的绑人,将百余名乘客押上山去。被劫的是由浦口开往天津的一列蓝钢皮列车。此列车是美国制造的,设备华丽,钢质蓝漆,俗称“蓝钢车”。被劫旅客中,有不少是前来开会的外国人,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乘客近40名。天津名人故居。此案发生后,顿时成为重大新闻。国内更是朝野震惊,因涉及几十名外国“肉票”,事态严重,政府不敢派兵攻剿,只得选择谈判。吴毓麟身为交通总长,亦万分焦急,亲自出马与杨以德、熊炳琦、温世珍等及各国领事,先后奔至山东枣庄,与孙美瑶谈判。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被劫的外国人全部获释,孙美瑶一众也被北洋政府招安,编为一个旅,孙任旅长之职。而北洋政府除了向各国政府道歉外,还赔偿了几十万元的巨款才算了事。
1924年,直系失败后,吴毓麟退居天津,住进意租界的一所豪华住宅(今河北区民主道36号)。后来,吴将住了将近十年的此宅卖给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自己则租赁了一所德式洋楼居住,即为现在河西区解放南路292号。据考证,这座宅邸属于著名实业家庄乐峰,建成于1921年,原有砖木结构的楼房三幢——两幢北楼,一幢南楼。南、北楼之间为庭院花园,大楼周围有10多间房屋。两幢北楼均为三层,相互连通;南楼则为两层。北楼装饰十分考究,外窗装有彩色玻璃,前楼首层的客厅里饰有各式人物彩绘,且地下室设有井道,据说可通往海河。
下野后的吴毓麟爱好广泛,除每日练习书法外,尤其爱读历史、笔记一类的书刊。据说每晚临睡前,都要坚持读《资治通鉴》。吴与许多军政界要人均保持来往,张自忠、马占山等抗日将领都与他过从甚密,马占山来津时曾住在他家里;他还与前国务总理潘复在津共同经营盐务,并与前海军大臣、光绪皇帝的兄弟载洵关系很好,走动较勤。留过洋的天津名人吴毓麟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聘请了有名的教育家郑菊如老先生及留学美国的张瑞珍女士(与宋美龄同学)分别教授子女国文和英语。他还教诲子女“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依靠先人遗留下的金银财宝,那都是靠不住的”。作为天津名士,吴毓麟生前为家乡百姓做过一些善事。1939年,天津遭遇大水灾,全市被淹一个半月之久,65万人受灾。彼时天津正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遭受天灾人祸的天津百姓苦不堪言。吴毓麟凭着自己的声望,积极联络各方力量,派出数条小船每日巡驶各区,来往渡人。为赈济灾民,他在自家门前放了五口大缸,盛满稀粥,供灾民充饥。日伪期间,日寇和汉奸也曾打过吴毓麟的主意,日本驻华北的冈村宁次和汉奸王克敏等人都曾到过他家,“敦请”他“出山”,以维持华北政局。但他都以老来多病为借口拒绝了。只可惜,这位爱国的老人没能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于1944年秋病逝,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