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民族的魂魄。她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名字是每一个爱国者心中的神圣。几十年来,人们怀念他的时候,又都想知道他是在何处为《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这样雄壮激昂的旋律?他的居处又在哪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些确实是谜一般的历史。除极少数与聂耳有过交往的文艺界资深人士外,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也没有对外公开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起聂耳在上海的旧居与国歌写作处。最近,一些知情人经中外媒体透露出,聂耳旧居即国歌写作处就在虹口区公平路185弄同春里86号二楼后厢房。在这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我走进聂耳上海故居。
从外面看聂耳故居
客厅
室内布置
卧室摆设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聂耳石像
这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室内光线很暗,白天需开灯照明,木制的楼梯将我带上二楼。我站在了二楼后厢房的门前,心中感慨万端。这间后厢房就是聂耳的居住处,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在那盏15瓦的电灯下,更是在那屋外风雨如磐的暗夜里,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聂耳当年的老邻居及他们的后代告诉我,这间房间原北向开窗,后人又增开了东窗;楼上还有一个晒台,聂耳当年经常站在晒台上练习小提琴。晒台原先的铁质栏杆现在已更换为砖质护栏,旁边还设有老虎天窗。旧居完整地保存了历史的原样,地板、墙板、房门、晒台铁楼梯等均为原物。下楼后,我站在门前,端详着。虽然整座建筑是石库门的风格,但体积要比同类建筑高敞,暗红色的板墙很有特点。据一位老人介绍,这座房子原先是云南驻沪的一家商号,名曰“云丰申庄”。聂耳住到这里可能因为是云南老乡有关。虽然旧居尚未挂牌,但住在这附近的居民们都为自己是聂耳的邻居而倍感自豪与荣幸,他们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讲述聂耳,讲述晒台上飘出的琴声,倾诉着对人民音乐家的怀念之情。
公平路聂耳旧居靠近东大名路口,向东是杨树浦工业区,集中了数十家大型纺织厂。当年聂耳创作描写纺织女工生活的组歌《新的女性》与《码头工人歌》就从这里去沪东纱厂与附近的码头下生活。公平路西侧的汇山码头,以前是外轮码头,聂耳从云南来上海,就是从这里上的岸;他也是从这里踏上赴日本的不归之路。聂耳旧居及《义勇军进行曲》旋律诞生处,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日本友人,《聂耳——闪光的生涯(聂耳传记)》的作者,著名作家齐藤孝治,上海市文化局老领导、著名作曲家孟波等新闻媒体与知名人士纷纷向社会介绍报道,人们纷纷提出议案,要求保护这处重要的历史遗址。随着北外滩规划的启动,人们越来越关注这幢有着深远意义的建筑今后的命运,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得到妥善的保存。我按耐住内心的激动,用手中的画笔记录,描绘下这幢建筑,为自己的感动和激情,更为明天,作一个有纪念意义的留存。
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1],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亡逝于异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