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19楼)杭州哈同花园位于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和“梅鹤轩”。
杭州哈同花园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1917年哈同夫妇来杭游览,看中平湖秋月旁的公共地块,次年,哈同贿赂当地官员,用数百两银子购得此地,填湖建园造屋,建成后以妻罗氏(罗迦陵)命名,故又名“罗苑”,杭州人称其为“哈同花园”。
站在哈同花园的旧址上,一块简单的介绍石牌都没有,询问到此旅游的人们。99%以上的人不知道这座建筑的名称,只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平湖秋月”一部分,更没有人知道这座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及文物价值。一段历史和一座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就这样遗落在国家级的景区中心。
让我们翻开历史,拾起这一段遗落的尘封的历史。
一、 杭州哈同花园是传奇犹太商人哈同在杭州的花园: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51年-1931年6月19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上海的一位猶太裔房地產大亨。也许现代人们不知道这位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但现在的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上海滩的南京路。 哈同用“红木”铺成了南京路——使用价值不菲的硬木,铺出了一条上海滩最有名的南京路。用红木铺路则被人视为房地产商的作秀之举。却獲得巨大成功(哈同当年在南京路一带开发了自己的楼盘后,佔有南京路地產的44%),为刺激地价,他出資60萬兩白銀用从国外买来铁藜木,从外滩到西藏路,把整条南京路全部铺成了平展的的木面马路。此舉不僅提高了其在上海的知名度,使南京路成为远东乃至世界最有名的的商业街。更使其在南京路的房地產大為增值,也使哈同成為了上海最富有的富翁之一。(注:哈、哈。应在此建一座房地产祖师庙,塑一座哈祖师的像。因为,此房地产开发之方法现在是各地的通灵法宝。) 欧斯·爱·哈同。六岁时父亲去世,他拾破烂,捡煤核,拣瓜皮烂菜维持生活。后来他跟他叔叔从印度来到上海。这个犹太从一贫如洗的来到上海,,到1931年6月19日病逝时,已在上海滩拥有土地449.098亩,市房812幢,住房544幢,办公大楼24幢,旅馆饭店4家,仓库3座。建于1904年的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注:在上海),更是占地300亩,小桥流水,奇山怪石,景致之佳居上海私人花园之冠,被誉为“海上大观园”。
其妻罗迦陵(中国人)与清朝隆裕太后拜了干姐妹,清朝封罗为“大清国正一品夫人”,赠哈同“二等第一宝星”,还免费赠送60名太监给他。无形之中,满清朝成了哈同事业前行路上的助推器。 哈同一边与清廷结交甚欢,一边又与革命党人章太炎,蔡元培,蔡锷孙中山,私交甚笃,左右逢源。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中的恶棍杨善德,卢永祥也都曾是哈同的贵宾。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锟当总统时,也均授予哈同各等嘉禾勋章。
至今,哈同夫妇的房产仍属于法律上未了诉讼的标的物,按沪房(1987)第548号文精神由房管机关代管。(摘自维基百科)
二、杭州哈同花园是一座凝聚了百年历史文化的建筑,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遗存的珍贵文物俯拾即是:
在哈同花园的现存二幢建筑的窗棂槅扇中的雕刻图案与我国传统的门窗木雕有明显的区别,它不是以传说故事、仕学孝悌为主而是以珍贵的文物拓片为主题,反映了主人的收藏功力和爱好取向,中西结合的窗棂槅扇雕刻显示了主人的身份。
“汉熹平石经”拓片木刻门窗
注解:汉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蔡邕主持校定六经工作结束后,以小字八分将校正的经文书于石碑,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历时9年,共刻7部经典于46块石碑之上,字体一律采用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 经王国维(注:此人与哈同的关系上文已介绍,哈同当时收罗了一批文物,甲骨文等供其研究)考证,熹平石经的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 影响: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经文范本的做法,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 三是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因此,石经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摘自网络资料)
传统的雕刻图案中有洋文签名的门窗:
难道是哈同或罗迦陵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