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道64号(天津老房子)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19世纪末,英商在佟楼“养牲园”一带修建别墅和赛马场。此后在马场以东修了一条连接英租界墙子河的马场道。路长3.2公里,宽约20米,并设街心花坛。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建于1925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

0评论

郭沫若故居(上海名人故居系列)

       多伦路旧居在201弄89号。1926年郭沫若南下参加北伐后,他的日籍夫人安娜(佐藤富子)带着四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原窦乐安路)201弄89号,这是一座老式的弄堂房子,居住条件并不好,但环境还算安静。1927年底郭沫若从广州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后来他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1928年2月,郭沫若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千叶。现在这里是民居。

0评论

高安路93号(上海老房子)

      高安路原名高恩路(Route Andre Cohen),1914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高安路93号,建于1930年。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富有特色的地方是对跌檐式山墙的处理,局部山墙上的水泥仿半露木构架,以及顶层的半圆形窗,这些都体现了德国传统民居的特色。二层的曲线形阳台、简化了的柱头和牛腿体现了受二十世纪初德国“青年派风格”的影响。建筑外墙而为水泥拉毛,南部廊道处采用支柱,下层方柱,下毛上光;上层支柱,下方上圆,形式独特。方柱柱身局部四角斜切,细部考虑十分周到。

0评论

香港大楼(天津老房子)

      香港大楼位于和平区睦南道2至4号,为我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该建筑建于1937年,面积:4813平方米为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的公寓式住宅楼,当时多为社会名流及中产阶级居住。该建筑为混合结构五层楼房(带地下室),建筑平面平面呈“L”形,采用以“起居室”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布局,功能合理,设施齐全,转角窗的处理显示了先进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技术。目前其设计功能仍不落后,厨房、卫生间乃至室内的木地板、木楼梯、壁炉、水磨石地面等保存较好,至今仍在使用。立面凸出的红砖窗套与浅色混水墙面对比使用,韵律之中富于变化,形成独特的肌理,具有明显的现代建筑特征。

0评论

傅雷上海故居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这是傅雷上海故居。

0评论

福州路44号(上海老房子)

      福州路44号设计风格:红瓦陡坡屋面,具有哥特式锯齿平面状建筑风貌的清水红砖烟囱,很有气度。白色拉毛粉墙与暗红色半露木构架色彩对比鲜明,使外观富有层次感。最有特点的是半露木构架外墙和陡峭机瓦屋面。外墙面的半露木构架并不是英国式住宅所独有的,而木构架是欧洲大陆民居自古以来普遍的结构形式。公元5世纪起,日耳曼族的撒克逊人逐渐征服不列颠,带去了这种建筑形式。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