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振(1876.3.31-1947.12.31),满洲镶蓝旗,宗室,姓爱新觉罗氏,字育周,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出生于北京。1925年率领全家寓居天津,1926年将其在英租界的两处房产卖掉,看中大太监小德张在美租界剑桥道(今和平区重庆道55号)一所住宅,用40万元大洋购得。载振是清朝第四代庆亲王,所以这所住宅被称为“庆王”。这所住宅是一座中西合壁式楼房,砖木结构,局部三层,平顶。平面布局呈矩形,南北向,中间中空到顶,大罩棚式厅顶。一、二层房间沿大厅周围按周边式设置,东西南北四面均为”明三暗五”对称排列。二楼大厅四周设列柱式回廊,通过东、西、北三面的中间穿堂过厅,相互连通,形成大楼内外空间的巧妙结合。大楼的东边是花园,建有六角凉亭。北面正中门厅为主入口;青条石宝塔式高台阶。在大楼外回廊的东、西、南还有次入口。
大楼外墙用青砖砌筑,外檐以清水墙为主,部分墙面及列柱用仿花岗石水刷石,大块分格。一、二楼列柱式外回廊,采用中西结合的柱式,用黄、绿、紫三种颜色的六棱柱体琉璃栏杆。整座大楼布局严谨,内外照应,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模式,又有西洋建筑风格。
庆王府尽管是庆亲王载振的在津府邸,但几十年来,却一直与一户姓张的人家脱不了干系。当年逾九旬的张继和老先生再次面对记者的采访请求时,老先生说:“关于庆王府,我曾经讲过很多次了。”之所以要请张继和讲述庆王府,是因为张继和的祖父张兰德是这栋房子的始建者(张继和的父亲张书森是张兰德的过继儿子)。关于清朝末年的太监总管小德张的寓津生活,我们在睦南道金林村的一篇中已做详尽讲述。在那篇故事中,张继和已向读者介绍了庆王府的来历,从1922年始建到1925年易主,小德张写下了庆王府传奇的开篇。事实上,张继和对他们在这栋房子里的生活印象其实很模糊,因为那时他正是幼年,1925年搬出来时,也只7岁,所以,对祖父当时盖房的情况不能细说。但目前很多资料记载此房乃是小德张亲自设计,这一说法在曾任小德张法律顾问的夏琴西那里得到了证实。据夏的记述,小德张虽识字不多但却很聪敏,所有盖房设计、画图都是自己动手。他曾对夏琴西说:盖房子主要是地基坚固,房子才能延年。因此在打地基时,他每天都亲自去查看,当时他向工人们说:“你们把地基打坚固,打一寸厚我给一寸厚的洋钱。”工人们当然乐于从事。于是每天下午二时许,他便带着百余元现洋和随从等到工地视察,在视察时把现洋向基坑中一撒,工人们一面捡钱,一面喊“谢老爷赏”,小德张引以为乐。
虽是自己一手建起,但小德张只在此住了三年多。当初,年幼的张继和在这栋房子里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但对于他随祖父先后住过的多处房子而言,这座气派的大楼其实并不是童年张继和的最爱。他告诉读者,那时,他最喜欢的是郑州道的那处房子,因为那个屋顶有个大平台,可以在上面玩耍。然而对于重庆道的这座大房子,张继和印象最深的还是后来被广为记载的小德张母亲的庆寿活动和出殡。
1923年,小德张全家迁入新居,正赶上其母唐老太太79岁生日,小德张为她举办了大型庆寿活动。大厅里装上了小舞台,庆寿堂会邀请了京剧名角李吉瑞、薛凤池、程永龙、小兰英等登台演戏。当时大厅的环廊挂满了绢制宫灯,中间还悬挂着一个巨型跑马转灯,到场的著名书法家李兆珍当场挥毫书写对联,联曰:堆秀飞霞尤尽画师神妙,流丹叠翠费煞匠子灵心。1924年夏,唐老太太去世,小德张为其出了大殡。特地从北京运来金丝楠木寿材,并请来僧道番尼日夜诵经,放焰火。还请北京扎彩匠赶制纸人纸马和亭台楼阁。出殡前天,请李兆珍为点主官,读祭文点主。还烧了一只大法船和一个双层楼库法船。出殡那天由福建督军李厚基祭门。寿材下17磴半台阶,由24名杠夫用肩高抬。每下一磴,赏现洋50元。由于高抬降阶,移行稳重,17级半台阶下了近一个小时。当寿材抬至地面,即上64抬大杠。此时小德张立即赏给杠夫1000元现洋。大殡殡仪队伍长达数里,从剑桥道寓所到北站,换乘火车至静海,再转到老家吕官屯安葬。关于庆王府易主的时间,曾有说法是载振早两年就买下了这栋房子,但一直闲置,在1925年逃离北京后,才正式入住。但张继和却很确定地告诉记者,载振确是1925年正式买下的整栋房子。
张继和回忆,房子建成入住后,载振来天津曾来此拜会过小德张,那时就很中意这栋房子,1925年正式买了下来。曾有人认为小德张之所以把这么好的房子卖给载振,是因为深知自己是奴才仍然慑于王权,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张继和却认为这其中并没有隐情,载振因为家里人多,这房子大正适合他全家住。当时载振用北马路的门脸房十余所和郑州道空地十亩余作为交换。于是,载振携全家离开京城,正式定居天津,这栋房子也进入了庆王府时代。
凡来五大道看天津小洋楼者,皆不会忽略庆王府。在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安排的观光路线中,庆王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而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小洋楼之一,每逢周末,这里总会迎来众多游览者。当人们登上那些用青条石垒就的“宝塔”式台阶、透过古色古香的屏风,总会想象,在这个气派威严的大宅院中,曾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在每篇“天津小洋楼”的文章中,我们总会用寥寥几句介绍每座小楼的建筑特色。但在今天这座庆王府,却不知到底该用多少文字能将它所有的特点和建筑魅力说清道尽。尽管它不如紫禁城那样集皇家建筑特色之大成,但其恢弘壮丽亦足够令今天的人们细细品读。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记者随一批外地游客走进庆王府,很奇怪,此前每次从此经过时,高墙重门将里面包裹得严严实实,心中的好奇便不断在发酵,总想看看传说中的王府到底是什么模样。此次走进宅院,站在楼前,曾经的好奇和热情却顷刻间变得平静。因为此时在我面前的,已经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那一砖一木间所散发的都是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影像。尽管作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庆王府的模样没有怎样的改变,但不知怎的,置身其中,眼望它的容颜和神色,总会想起《红楼梦》中的那段诗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