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马福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肃临夏人。武举出身。清末任西宁镇总兵兼阿尔泰护军使。民国后历任宁夏镇总兵、绥远都统、西北边防会办。1928年归附蒋介石,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青岛特别市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1932年8月病逝。

 马福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马福祥旧居位于河北路宁静里,马氏父子旧宅俗称“马家楼”,位于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包括现237号和平区第五幼儿园、宁静里及洛阳道临街楼房。宁静里西起河北路,东端不通。长45米,宽3米。1919年英租界填土垫地,同年由马福祥建房成巷,以安宁清静之意命名。两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

马福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马福祥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马家楼”三个字如今依旧保存在很多五大道老住户的记忆里。尽管它最初的主人马福祥已离去多年;原来的楼房也在改建后成为幼儿园,但“马家楼”依然因其主人曾经的生平显赫,而在河北路上留名了很多年。其实,马家楼并不单指237号这一栋房子,它旁边的宁静里以及洛阳道临街的几栋楼房组成的一片楼群,当初一起被称为“马家楼”。当初,马福祥和他的子侄都曾在这里住过。

  对于马福祥一生而言,马家楼外的他,曾翻云覆雨,书写一生之辉煌。但在马家楼里蛰居的那段日子,他只是一名诗书满腹,家教严谨的家长。那时的他,虽依旧心怀天下,但在一份难得的安宁清静之中,他对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写下了满含深情的《训戒子侄书》,在满篇语重心长的戒言与期望中,马福祥并非只是历史记载中的那个民族将领。

      马家楼的命运与一个名字有密切的联系,那就是别号为小德张的清末太监总领张祥斋。马家楼当初建造之时,小德张曾参与设计。据小德张的孙子张继和讲,因与马福祥是换帖兄弟,当初马福祥建造此楼时,小德张因熟悉建筑设计,曾帮助马福祥设计建造了马家楼。马家楼建于1919年,当时英租界填土垫地,马福祥便买下了惠灵顿路,即现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的一片地,除了现在的和平区第五幼儿园那座房子,马福祥还在旁边建房成巷,在两侧盖起了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取名宁静里,意为安宁清静。宁静里有4个门,马福祥的长子马鸿逵曾住宁静里1号,次子马鸿炳住2号,侄子马子丕住3号。

  小德张与马家楼的关系不仅在于他曾参与过建造,这里也是他在天津曾居住过的地方之一。小德张走出紫禁城,寓居天津后,寓所曾换过多次,1928年,当他将重庆道上的房子转卖给庆亲王载振后,小德张便借住在马家楼。张继和记得,那时,小德张住在马家楼的主楼内,就是马福祥住的房子。小德张在马家楼借住时,并未闲着,他又在郑州道和湖北路口选了一块地,并在那里为自己设计建造了新住宅。1930年,小德张搬进了郑州道的新居。马家楼虽不是小德张的房产,但他在这里也度过了一年多的光景。

  小德张之所以与马家楼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并在自己没有房子的情况下,可以在此长期借住,且受到“住在主楼”的礼遇,全因他与马家楼的主人马福祥的关系。小德张一生朋友众多,但与他结拜为兄弟的却只有三人,张勋、冯国璋,以及马福祥。马福祥一生经历丰富,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的转折点,那就是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西逃时,马福祥曾护驾守卫。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马福祥与小德张结拜为兄弟。

  小德张生前曾对孙子张继和讲述过自己与马福祥的往事。据小德张当时讲述,他们随慈禧逃出京城后,一路坎坷,进入陕西界内,陕西巡抚吕海寰,总兵马福祥等官员亲自带来人马车辆,三牲食品,迎接圣驾。令一路受尽委屈的慈禧太后非常满意。护驾期间,马福祥见小德张在慈禧跟前是个红人,就向他提出结为盟兄弟。小德张曾对张继和讲:“在避难时,马福祥他人熟地灵,对老祖宗的护驾那真是尽心尽力。马福祥的元配妻子在西安时,对我也是格外地照应。他们的住处在旧巡抚衙门对过,每天必到我的住处侍候。下晚前把茶水安置好以后才回家”。就这样,二人成了结拜兄弟。后来,张勋、冯国璋又分别和小德张换谱结拜,最后由马福祥出头,他们四个人拜为结盟兄弟,又照了合影像。从此,小德张与马福祥一直保持着联系,小德张的养子张书森曾在马福祥的儿子马鸿逵部下任少将参议。小德张回天津后,马福祥即便在外任职,每逢年节,也要赴津探望馈赠,交谊很好。

  护驾及结拜两件事为马福祥带来了实际的利益。慈禧回宫后,马福祥随驾护送,慈禧、光绪以马福祥“在京有战功,沿途宿卫,亦著劳谨”之名,对马福祥进行了赏赐,很快,马福祥便被任命为甘肃靖远协副将,奉命回靖远驻防。这之后,马福祥的官途一马平川。然而,个人的命运始终摆脱不掉朝代更换和时代更迭带来的影响。自护驾有功受封官职后,经过辛亥革命、北洋时政风云的马福祥,其间虽一直未离开政界,但也因派系纷争等关系受到牵连,1926年春,马福祥蛰居天津,这是他事业上的一段搁浅,但也收获了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安宁,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恢复了一个文人和家长的本色。

  马福祥一生好读书,善书法,留心时政,喜欢接近汉族中上层人士。他自称“戎马书生”,这也使他具备了很多文人的气质,很多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儒将”。而在他身后的马氏家族,也在宁夏的回族中书写了很多的传奇。在查阅马福祥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偶然发现一份马福祥于1927年在天津宁静里写下的《训戒子侄书》,在这篇用文言写就的文章里,马福祥除讲述家族历史与家风传统外,更对自己的子侄后代在处事与做人方面给予了教诲,言语恳切,语重心长。在这篇文章中,马福祥订立了八条家规,告诫后代要守家风,更要“勤学问”,将读书作为一生的事业;生活要节俭,做人要忠厚……字里行间都是一位慈祥严厉的长者对后代的谆谆教诲。

  其实,马福祥家教之严在民间早有传说。一些五大道的老住户说起马福祥时还记得他和儿子之间的一个故事。据说,马福祥平日对长子马鸿逵管教非常严,令马鸿逵非常惧怕。马福祥过六十大寿时,马鸿逵听说北洋政府要以大总统的名义赠给马福祥一块寿匾,他便事先赶到北京,活动上下关系,谋得送匾大员的差使,大模大样地回到家里。马福祥听人说大总统的代表来给他送匾,忙大肆布置,恭敬迎接,并大张盛筵,请贵宾上坐。没想到总统的代表竟是自己的儿子,但碍于儿子总统代表的身份,不得不依照礼节接待。马鸿逵这次趾高气扬,得意非凡,马福祥则忍气吞声,拜受寿匾。但等大礼一结束,马福祥即喝令家法伺候,将马鸿逵重责了五十军棍。在《训戒子侄书》中,马福祥告诫自己的后代“惟耕与读最为长久”,希望后人尽量不要走仕宦一途。但就在天津的宁静里,曾在这里住过的马福祥的儿子与侄子,后来都在那段风云岁月里走上了军界和政界,虽未符合马福祥的心愿,但也为马氏家族续写了后来的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