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理源(1889-1951)浙江杭州人,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官费留学意大利,在罗马奈波利工科大学攻读水利和建筑专业。回国后在天津开始长达三十年的建筑师生涯,设计房屋百余处。沈理源曾从事建筑教学工作,担任过天津工商学院(今天津外国语学院址)和北京一些大学的教授。“七七事变”后,沈理源致力于福莱克契《世界建筑史》的翻译,这是我国第一部世界建筑史译本。
沈理源旧居位于洛阳道21号,洛阳道21号是洛阳道2层联排式公寓楼中的一幢,房屋为西式普通楼房,砖木结构,朴实无华。该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目前为天津市物业管理协会所在地。在纵横交错的五大道地区,洛阳道算不上显眼,洛阳道一侧早已林立起了不少居民楼,而另一侧还有几栋联排的二楼别墅还依稀尚存,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近代著名建筑师沈理源的故居就在洛阳道的21号院内,在这里,他设计出了天津盐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中央银行等多个代表天津历史的标志性建筑。
沈理源不是学金融的,也跟经济扯不上半点边,但是如果在当年的天津银行界提起沈理源的话,知道的人也该有不少,这是因为早年天津许多知名银行的设计都是出自沈理源之手,可谓津城第一“银行建筑师”。
1921年,沈理源设计了位于和平路上的浙江兴业银行,这家银行是由浙江铁路公司发起集资而创办的一家商业银行,总行设于杭州。作为杭州人的沈理源拿到了这家银行的设计后,并未辜负家乡人的期待。于1922年建成的营业大楼,平面近似倒三角形,入口设在转角处,门厅前立有六个石柱,入口两侧墙面用花岗石砌筑。外延壁柱、窗套、檐口等都雕有不同的线条、花饰,建筑风格为西洋古典式,至今仍为和平路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此后,沈理源应邀设计了中央银行天津分行,该建筑为古典复兴主义建筑风格,三层带地下室混合结构,外表庄重大方,布局严谨,室内装修华丽。而在近代因护藏国宝金编钟而闻名的盐业银行天津分行也是由沈理源设计的。该银行楼平面为矩形,3层混合结构,有地下室。正平面入口两侧为6根爱奥尼克巨柱支撑的空廊,檐部有阁楼。入口门廊由山花、倚柱、台基、台阶组成。1层是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营业厅,厅内顶棚为用黄金等材料做成的“蓝天飞凰满天星”图案。窗户用比利时彩色玻璃拼成“盐滩晒盐”的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地面、廊柱、营业台都用大理石制成,富丽堂皇,有西洋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雄伟庄重。此后,沈理源一改之前的西洋古典建筑形式,改用摩登主义造型,设计了新华信托储蓄银行、金城银行,在天津的银行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虽说五大道上的小洋楼长得洋气,雕花、立柱、大理石地面, 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它们都是“洋孩子”,在这些小楼中,有不少是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有个“中国父亲”,而沈理源正是其中的一位。沈理源的建筑工作主要在京津两地进行。当时,沈理源在一家外国人开的建筑事务所——华信工程司任总工程师,这个公司在1931年之后改由沈理源经营。在天津从事建筑工作的这30年间,沈理源为天津设计了不少小洋楼和公寓楼,这些小楼,不仅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名,日后更是成为天津历史的见证者。在五大道地区,沈理源设计的小洋楼中最有名的是张作霖三姨太许氏那座英格兰庭院式的旧宅。1926年,沈理源受邀设计许氏宅邸,在与宅邸主人沟通后,沈理源决定在英国乡间式别墅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虽是沈理源第一次独立设计单座小楼,但是其设计丝毫不比外国人逊色,并且博得了张作霖和夫人的好评。1933年,沈理源又按照戏曲史学家周明泰的设计意图,同样为其设计了一所英格兰庭院式楼房,当时小楼墙面深褐色墙砖全部来自英国,窗套上方雕刻着仙女图案,象征幸福吉祥,其门窗皆为菲律宾木,窗台为汉白玉,颇具罗马建筑的风韵。
在中国建筑史上,沈理源绝不仅仅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曾兼职于多所大学的建筑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建筑人才。中国在高校开展建筑课程始于上世纪初,随着“留洋”学习建筑的学子们纷纷回国,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1923年江苏省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开设建筑科,1927年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到1950年以前,由中国建筑家主持的大学建筑系就达到了14个。在大学建筑系创建的大潮中,许多建筑师一方面执业建筑设计,一方面到大学兼职教授,沈理源也是如此。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设立国立北平大学,其中艺术学院设建筑系,沈理源为教师。而从1928年开始,沈理源陆续在多个学校担任建筑系教师。1928年到1934年,沈理源受聘兼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1938年到1949年受聘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46年左右,曾与刘福泰商议创建北洋大学建筑系事宜,后来在北洋大学北平部任建筑系教师。沈理源作为北方著名的建筑师,在北方两大建筑院校——国立北平大学的建筑系和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930年至1940年,他在两校建筑系都曾任建筑系主任,为两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