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玉甫故居位于大理道37号,该楼为二层西洋公馆式建筑,清水墙面,红色多坡瓦顶,砖木结构。正面顶层配以造型曲线优美的角楼式天窗,白色门窗,衬以白色水泥镶边,色调明快,正面入口处有石头台阶,四根白色方柱支撑一白色带装饰护栏的半圆形阳台,形成半封闭式门厅过廊。
关于这幢洋楼的主人,所有的资料只有这样一句话:该楼原为祥发顺木器行经理訾玉甫的私人住宅。訾玉甫,祥发顺木器行。然而在已有的文字资料中,天津的知名木器行并没有“祥发顺”,倒是有一个“永发顺”,而訾玉甫的名字在某些资料中也被记述为“訾钰甫”。
訾玉甫故居大门入口
关于訾家“永发顺木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天津木材商业初创时期。1885年之前,天津还没有专门经营木材的商家。这一年,天津第一家专营木材加工销售的“德和板厂”正式开业,随着“德和板厂”业务蒸蒸日上,一些小型木厂纷纷建立,这其中便有訾家的“永发顺”。十九世纪末在海河边陆续建立的木材商号,在初创期大多是资金实力薄弱的小商户,销售南郊区木帆船装运来的木材。直到1920年,天津的木材商户发展壮大起来,已经有27家之多,昔日资金薄弱的小商户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商家。这时候,“永发顺”已经挤进了天津木材行业的前列,与德和木号、太和生木行、常安木厂、广聚永木行并称天津木材行业“五大家”。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永发顺”比德和木厂成立更早,大约在1880年,地址在东马路马棚胡同,后迁至新浮桥大街,创始人名叫訾永发。如果历史果真如此,訾家木厂在天津的木材商业历史上可谓鼻祖。但不管怎样,“永发顺”在这个行业内的地位显然非等闲之辈。
“永发顺”的辉煌期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间,这段时期内,对于“永发顺”经理的大名,在不同的资料上出现了“訾云甫”“訾玉甫”“訾钰甫”“訾葆谦”等四个名字。施子厚撰写的《天津木商业概况》中提到“永发顺木行,股东是訾家,经理訾云甫,在天津拥有银号和房产”。在《天津横滨正金银行与魏家两代买办》一文中提到,“永同生银号,1934年开业,资金十万元,系与著名木商永发顺资东訾玉甫合资”。而在《天津钱业能人王晓岩》一文中,作者讲到了訾氏捐助灾民的一段往事:1939年,天津遭受洪水侵袭,工商界名流主动捐款赈灾,其中“永发顺木行资东訾钰甫捐助金豹牌面粉8000袋(每袋50斤)”。在《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37-1945》一书中,天津市木业同业公会的一份调查材料记录了民国二十九年(1940)九月五日,因前会长病故而改选“訾葆谦” 为木业同业公会会长。这里登记了“訾葆谦”的个人资料为:37岁,天津名人故居中学毕业,永发顺木行经理。这四个名字是否为同一人,目前尚未得到知情的訾氏后人予以确认。但从这些凌乱的资料中,至少可以粗略勾画出訾氏家族的一个大致情形:訾氏于十九世纪末开始涉足木材销售行业,因善于经营,并且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逐步成为这一行业中的佼佼者。天津大理道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訾家永发顺木行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按照年代推算,訾家兴旺于永发顺木行的第二代经理人,也正是这一代人在大理道上修建了訾家旧宅。这一时期的永发顺木行地址在解放桥海河沿岸,与当时天津最知名的几大木行为邻。“七七事变”之后,天津木材销售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原有的木商业“五大家”除永发顺外,都耗尽资金,相继倒闭。永发顺在资金调度上比较稳妥,进货时先用“义德堂”名下的存款,自在建房如不足再用自家开设的银号贷款;销货时,最初是货交到用户即收款,外欠货款比较少,因此能在“五大家”中维持较长时间。此外,“七七事变”之后,由于永发顺与日商三井洋行长期的业务关系,可以通过日本洋行进口部分木料,继续维持经营。但随着解放战争打响,国民党驻军胡乱征用木料,天津木材商户十厂九空,永发顺木厂在这样的“洗劫”下终究难逃没落。
在与“永发顺”木厂有关的訾氏一族中,还出现过一个名叫“訾质甫”的人。资料记载,訾质甫曾任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天津分行第三任华账房经理。东方汇理银行又称法商印度支那银行,总行设在法国巴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天津设立分行。华账房第一任经理魏莲舫,“第三任经理为訾质甫,系天津大木材商永发顺的资东。‘番纸’(买办凭个人信用开出的支付凭证)代号为质记”。除了银行业,訾氏家族还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提及訾氏的地产,与前文提到的“义德堂”不无关系。上世纪初,有名望的人购置房产不直接登记自己的姓名,而是惯用堂号。訾氏购置房产土地时,用“义德堂訾”登记。在《清代以来天津土地契证档案选编》当中多次选用了以“义德堂訾”名义购买土地的契证,从时间上来看,訾氏购买土地从民国初年就开始了。少数资料介绍訾玉甫的时候,冠以“八大家”之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天津历史上,“八大家”先后出现了四种版本,但从咸丰年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始终没有“訾”姓出现。如果认为“八大家”只是作为对天津富庶家族的泛指倒还勉强可以,但如果细究起来,“八大家”的说法终究不符。事实上,与訾家相关的不是“八大家”,而是“八大成”。
据熟悉天津餐饮行业的老人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有名的饭庄大多聚集在南市。南市黄河影院旁,有一家著名的饭庄“聚庆成”,大股东就是永发顺木行的东家訾玉甫,经理名叫吕老万,掌灶王魁六、胡筱三。这一间聚庆成,与我们熟知的康熙年间的聚庆成已经不是一回事儿,但在当时仍属于高档饭庄,被誉为“新八大成”之一。“新八大成”的股东大都是天津有名的大富人家,他们开饭庄不作为赚钱途径,而是为了自家应酬方便,因此只出资不问业务。与訾家的聚庆成同属于这种情况的“八大成”还有热河督军汤玉麟出资的庆乐成、“天津八大家”之一卞家出资的聚合成、益德王家出资的明利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