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延毅(1892—1964),字仲宣,湖北黄冈人。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炮科毕业。1920年任山西督军公署少校参谋,山西陆军第四旅营长、团长、旅长。1929年阎锡山就任平津卫戍司令时,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长。后任军职。1938年离职在天津英租界科伦坡道东头一所楼房内(现常德道1号)寓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于1964年去世。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延毅旧宅位于常德道1号,为罗马柱式的欧洲中世纪风格3层楼房,坐西朝东,建于上世纪30年代。正门有退台式圆台阶,扇形遮雨檐,上为2楼圆阳台。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整幢楼规整严谨,又不失活泼精巧。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延毅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站长虽然在本地安了好几处家,但始终与原配太太住在旧英租界常德道1号那所大宅子里,所以他对世俗的礼节非常重视,经常对手下讲,纲常就是一切。”

  这是小说《潜伏》原著中的一段话,文中提到的“旧英租界常德道1号”,就是现今位于天津五大道的常德道1号。不过,现实中的常德道1号并非国民党军统天津特务站站长的居所,而是爱国人士曾延毅的故居。在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出真实版的“潜伏”。

为和平解放北平出力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让这座古城免受炮火涂炭,世人皆知傅作义、傅冬菊父女俩功不可没,却不知天津的另一对父女同样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就是曾延毅和曾常宁。

  曾延毅和傅作义是在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还是把兄弟。抗日战争以前,他一直跟傅作义任军职。1929年至1930年前后,傅作义任天津市警备司令期间,曾延毅曾是警察局长。直到1938年,曾延毅退职后在上海和天津治伤、养病,才没再任职。由于他和傅作义之间的特殊关系,平津解放前夕,为了保护天津和北平少受炮火,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亲自部署,让曾延毅的女儿曾常宁做父亲的工作,希望他能帮助争取傅作义。

  据曾常宁回忆,自己当时只有21岁,在父亲眼里还是个孩子,如何做父亲的工作?这让她着实费了不少脑筋。开始,曾常宁只是试探性地把新华社广播的重要消息、社论等记录下来,念给父亲听。曾延毅总是静静地听着,默不作声。后来,曾常宁叫父亲和自己一块儿听新华社的广播,曾延毅也没有反对。父女俩坐在收音机前,听着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听到全国即将解放的消息,渐渐的,曾延毅的心里起了微妙变化。

  过了几天,曾常宁见时机成熟,就对父亲讲明了自己的任务,想让他和从解放区来的王甦同志见面。曾延毅同意了。

  此后,曾延毅多次与王甦会面,把傅作义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因担心自己不足以说服傅作义,又推荐了自己和傅作义的老师刘后同老先生。他说:“傅作义对刘后同非常敬重。”

  于是,为了和平解放北平,曾延毅多次找刘后同商量,两人一起给傅作义写信,还一起去北平见过傅作义。自从1938年退职后,曾延毅从未找过傅作义,这是仅有的一次。

  曾延毅与刘后同的努力为争取傅作义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加之傅冬菊的作用以及全国解放形势的压力,最终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为天津解放搜集情报

  1948年9月,受天津地下党学委的指示,曾常宁开始利用父亲曾延毅在军界的社会关系,搜集敌情材料。

  曾常宁回忆,有一次,国民党塘沽专员崔亚雄来津,到曾宅临时借住。趁崔在客厅会客的工夫,曾常宁悄悄打开了他随身带的公事包,发现里边有一份《咸水沽兵力驻扎表》。她急忙把上面的内容抄写下来,再将文件原样放回,然后轻手轻脚走出房间。刚回到二楼自己的卧室,她就听到了崔上楼的声音。她将抄件折成小方块,藏在了家中楼梯中间的一处护墙板的缝隙中,不久设法转给了组织。

  为了从崔亚雄身上了解到更多塘沽一带的敌军情况,曾延毅经常留他在家中住宿,这样,曾常宁就可以通过父亲更加密切地关注着崔的一举一动。一天,一个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军人带着一张长卷图纸来曾宅找“崔专员”,曾常宁的直觉认为,那卷图纸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就示意让父亲多加注意。晚上她去找父亲,从父亲口中得知,那张图纸就是“塘沽城防图”。她欣喜若狂,急忙让父亲讲述图纸的内容,自己用纸笔记了下来。写好后,还是折成小方块藏在那个护墙板的缝隙里,很快转交给了上级党组织。

  就这样,父女俩冒险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为解放天津做出了贡献。不久后的1949年1月15日,天津顺利回到人民的怀抱;两天后,塘沽也获得解放。当曾常宁听到胜利的消息时,她忍不住高兴得跳了起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