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科技泰斗,士子楷模”的侯德榜在津旧居坐落于德租界威廉街(原解放南路323号,已拆除),为三层砖木结构小洋楼。二十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侯德榜与美国著名制碱专家G·T·李先生同住在这里。
侯德榜(1890年-1974年),名启荣,字致本,1919年与在美招聘设计人才的陈调甫相识并一见如故。应陈之邀,他参加了永利碱厂的设计工作。1921年侯德榜提出毕业论文《铁盐鞣革法》,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应聘为永利制碱公司工程师,于10月返回祖国。1922年春节刚过,他便从福建赶到塘沽,着手永利碱厂的创建。当时世界制碱技术为苏尔维制碱集团所垄断。侯德榜在范旭东的支持下,呕心沥血,历经艰辛与曲折,终使永利制碱成功。1926年6月29日,塘沽永利碱厂生产出第一批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的产品。是年永利“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这里面,也包含着一位美国人的敬业奉献精神,他就是美国制碱专家G·T·李先生。
建成亚洲首座大型联合化工厂
G·T·李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名将罗伯特·李的后裔,在制碱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侯德榜与G·T·李同住在海河边的一幢小楼里(原解放南路323号,已拆除)。他们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结下深厚友谊。永利碱厂“红三角”牌纯碱的问世,打破了英商以优质纯碱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中国纯碱进入国际市场,使欧美制碱先进国家莫不刮目相看。1933年侯德榜的专著《纯碱制造》(英文版)在美国出版,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永利制碱获得成功后,在范旭东的倡导下,为发展氨、酸工业,将永利制碱公司改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并在南京六合县卸甲甸建设永利宁厂。1934年侯德榜担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兼沽、宁两厂厂长。是年,侯德榜再次赴美组织设计,选购设备。回国后,亲临宁厂现场指挥工程安装调试,全身心地投入创建我国氨碱工业。1935年8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将首次颁发之荣誉金牌授予侯德榜。1937年1月永利宁厂建成,是我国乃至亚洲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工厂,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中国制碱技术输出先河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永利沽、宁两厂相继沦陷。侯德榜在国难当头之时,以复兴工业为大任,追随范旭东,组织技术力量,携眷迁川,在华西重新开拓化工基地,出任永利川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侯德榜带领“永、久、黄”团体技术骨干,自行研究新的制碱工艺,历经三年艰辛、上千次试验,创造了制碱新工艺,1941年3月被范旭东命名为“侯氏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做出重大贡献。1943年10月侯德榜博士荣膺英国皇家学会化工学会名誉会员。是年,侯德榜接受巴西政府和印度塔塔公司的邀请,考察资源,履勘厂址,设计碱厂,后协助修改碱厂布局,改进制碱方法,成绩斐然。印度塔塔公司聘请侯德榜为最高化工顾问,此举开中国制碱技术输出之先河。
1949年5月,侯德榜赴印度协助塔塔公司期间,上海解放。他几经辗转历时近50天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和周恩来总理的专程看望。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1950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重工业部化工局顾问、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1951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将制碱技术推向新高峰
1952年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侯德榜任总经理。1953年当选为民建中央常委。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1956年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筹委会主任。1957年侯德榜经何长工、赖际发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是年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
1949年,为侯德榜实现振兴化学工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1951年党和政府支持他在大连开展“侯氏碱法”的试验,历经10年的努力,于1961年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大型“侯氏碱法”工厂并通过国家鉴定,不仅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同时将世界制碱技术推向新高峰。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因脑溢血病逝于北京。
原解放南路323号
侯德榜旧居
特点:
三层砖木结构小洋楼,现已不存。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侯德榜与美国著名制碱专家G.T.李先生同住在这里。
侯德榜
(1890-1974)名启荣,字致本,福建省闽侯县人。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奠定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基础。著有《纯碱制造》《制碱工学》等,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名人名宅遍布的五大道相比,解放南路要平凡得多。街上很多建筑都没有贴门牌号,所以寻找323号旧址比想象中困难。侯德榜旧居早已消失,但记者还是想看一看这位科学巨匠呕心沥血为国家研制纯碱的地方。
提起侯德榜,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名字,知道和“碱”有关系。听说寻找侯德榜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人们都围过来,向记者说着他们知道的或准确或不准确的关于侯德榜的信息。
人过留名就是如此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侯德榜曾到他奋斗过的地方去视察,选择的第一站就是天津。他不是天津人,但天津却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如果没有天津实业家范旭东,没有永利碱厂,没有他三次改变专业的决定,没有……侯德榜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番光景。然而,漫漫人生路,关键处只有几步,正是当初的那些选择,把他推到了一个历史的坐标。
一波三折为强国
一个人的秉性决定前进的方向,而根基则决定他在选定的方向上能走多远。侯德榜6岁时由祖父启蒙读书,如果说那时的侯德榜想到的只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那么14岁时的一件事,则改变了他的人生。
侯德榜13岁那年,在姑妈的资助下进入英华书院求学。在接触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他对洋人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产生了怀疑,14岁那年,他亲眼目睹了洋人用皮鞭和枪托驱赶中国苦力的情形。学校的一位老师拦住了要冲上去的侯德榜,告诉他说只有科学技术才能砸碎洋人套在祖国身上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