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又名艾培,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华沙,1917年随父母来到中国,1933年开始为中国革命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宋庆龄这样评价:你做了真诚的,竭尽一切的努力,你的大笔为我们赢得了对我们的工作以及对人民事业的援助和理解。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报纸上报道的爱泼斯坦的生平事迹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晚年时候的爱泼斯坦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2005年5月26日上午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抗战时期爱泼斯坦在中国的证件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爱泼斯坦和其他外国记者(毛泽东二排右一,爱泼斯坦一排右二)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1980年爱泼斯坦、邱莱莉夫妇等在宋庆龄家里做客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1985年,爱泼斯坦70寿辰,邓小平亲自到会祝贺

爱泼斯坦故居(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曾任《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全国政协六届至十届常委,还曾担任过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著名记者、作家,著有《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状况》、《西藏的转变》等许多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新闻报道和专著。

  5月26日上午11时,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6月3日,数千人参加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很多人在现场泣不成声,一位老人含着热泪对记者说:“爱泼斯坦,是内地的最后一位国际主义战士。”

1944年,毛泽东(后排右一)在延安接见了爱泼斯坦(前排右二)和其他外国记者。

  写作、接待来访……

  他太累了

  “他的死,对我来说很突然。”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委员张小鼎悲痛地说。他介绍,今年7月19日,正是他的战友、国际著名记者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他正积极筹备参加,还想在北京大学做一场演讲,“大家都期待着他的演讲。”

  爱泼斯坦和斯诺关系非同一般。他比斯诺小四岁,在1933年相识,后来成为他主办的《民主》刊物的编委和撰稿人,还受其委托掩护过爱国学生和共产党的高级干部。1985年,在内蒙古举行的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研讨会上,张小鼎第一次见到了爱泼斯坦,“他当时兴致很高,热情地说了很多话。”

  谈到他的逝世,张小鼎痛心地说:“他太累了,除了写作,他还要接待很多拜访他的人,他性格很好,一般是来者不拒。”就在去年,高龄的爱泼斯坦以惊人的勤奋与毅力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一书;在他去世之前的4月,还特地去天津参加了“爱泼斯坦90寿辰”个性化邮票的发行仪式。从两岁到20岁,爱泼斯坦在天津生活了18年,那份感情他无法拒绝。

《宋庆龄传》

  爱泼斯坦被中国人熟知,最主要起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撰写的大量报道,以及他和毛泽东等中国著名领导人的深厚友谊。他曾深情地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944年5月,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的联合记者,爱泼斯坦参加了中外记者团,冲破国民党的多重封锁,深入延安及晋西北采访。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写了十几篇通讯,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况。“毛泽东烟瘾很大,他自种烟叶。总司令朱德爱吃蔬菜,他自己开了一块地,种植质优味美的番茄。”他在报道中记下了这些有趣的生活细节。

  他跟宋庆龄的交往更是成为佳话。1938年9月,爱泼斯坦在广州爱国游行队伍中,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她又勇敢、又漂亮。”艾培这样描述对宋庆龄的第一印象。1975年,受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完成传记《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之前,宋庆龄谢绝了许多人为她作传的请求,她说,只有艾培是她信任并可以为她作传的人。

  撰写《宋庆龄传》时,艾培已年届七十,花了大约10年时间,艾培才完成这一任务。传记于1992年出版。“宋庆龄向他提供了自己的交往书信,这使得传记很有权威性,加上爱泼斯坦的深厚写作功力,让这本传记几乎成为经典。”张小鼎评价说。

      同事评价说,他很善于跟人交流。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到中国,参与创办了对外英文刊物《中国建设》杂志现更名为《今日中国》,为执行编辑,1979年被任命为杂志社的总编辑,直到逝世前还是刊物的名誉总编辑。

  “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但更善于跟人交流,对人很和蔼,容易接近。”顾玲敏上世纪60年代曾在《今日中国》杂志社办公室工作,她如此描述自己眼里的爱泼斯坦。“我爸是杂志社的炊事员,因为这个方便关系,我在中学时候就经常见他。”顾玲敏说。她很留恋那些和爱老一起的日子,“经常到他家里玩,他家里的摆设很简单,我在他家吃饭、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她回忆说,爱泼斯坦对青年人很热情,经常到外交学院做讲座,跟同学们一起交流。“当时他去做讲座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对现在的一些大学教授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新闻工作。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