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翼之(1861—1921),原名官辅,俗称“太古郑”,是天津四大买办之一。从小勤学好问。16岁时随其长兄到上海,进入英商太古洋行。该行的买办由广东籍莫姓把持,郑翼之进入该行后经莫姓的推荐,进入账房作练习生。他对英文一窍不通,英方总经理斯维尔看他工作勤恳,又好学,认为是个人才,在工作之余,培养他学习英语。郑翼之本来就聪明好学,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刻苦自学,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英语口语对答如流,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在英文文字的运用上造诣颇高,为同事们所不及,深得英方总经理斯维尔的赏识。
郑翼之故居坐落在和平区郑州道35号。原属郑翼之房产,后由其子居住。为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二楼有阳台,院内有木亭,附二层小后楼。整体建筑外观壮美,内部装修豪华。该楼现为天津市烟草专卖局使用。
纵观历史上大实业家的成功经历,天上掉馅饼“一夜暴富”的故事并不是没有,但绝不是常态。而大多数的成功者一方面有着好运气,更因为他们多是勤奋上进的人。在郑翼之的成功故事里,我们又一次验证了“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郑翼之的家乡雍陌墟村地处澳门北边,村子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划入澳门界内,当地人几百年来生活在葡萄牙殖民地一侧,渐渐形成了以充当买办求取富贵的地方风气。郑翼之的家庭在当地是富农,家中有私塾,他幼时汉学基础扎实,为了实现“大富大贵”,16岁时随长兄到上海,进入太古洋行账房做练习生。
1881年,上海太古洋行决定在天津设立分行,20岁的郑翼之随同北上,参与筹备。最初天津太古洋行的中方买办名叫黄国祥,但黄买办不理业务,只顾消遣,所有生意全交给年轻的郑翼之打理。这时候的郑翼之因为年纪轻,级别低,虽然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拿很低的薪水。成大事的人,总是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机会,也许此时的郑翼之已经心怀大志,故意磨练自己,所以他毫无怨言,在这个“打杂小子”的位置上忙碌了将近五个春秋。
不久,天津太古洋行除航运方面在总行统筹运营下顺利开展外,香港太古糖坊出产的洋糖也大量来津,轮运与食糖是太古洋行两大基本业务,所有对华人的联络与业务的开展,全落在郑翼之一人身上。郑翼之在天津忙碌,上海方面的英国总经理并没有忘记这个他一手栽培的实习生。1886年,天津太古洋行的经营已经稳固,并且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盖起了一座太古洋行办公大楼。从这一年起,郑翼之被正式任命为太古洋行买办。“太古郑”在津门的财富帝国,缓缓崛起了。
十九世纪初中国的糖业,太古洋行处于第一位。早在1882年太古洋行就集资20万英镑在香港设立太古糖坊,将爪哇所产粗糖精制成砂糖、方糖等各品种的食糖行销中国。太古洋行在香港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糖又自己承担推销,在生产、贩卖两个阶段的剥削都有很大利润,因此太古洋行一在天津销售食糖,立刻将其他洋行的食糖生意压下去,形成独霸市场的局面。最初太古独霸中国市场的白糖运销,后来怡和洋行又将方糖的经销权放弃,于是中国北方的洋糖进口业务,全部落在太古洋行手中。
这个北方的食糖网络就是郑翼之一手建立起来的。仅天津一地,太古洋行拥有固定的代理店八家,另有销售站64处。郑翼之指导各代销店和分销处再加大力度向农村渗透,多年之后,城市乡村和内地的食糖市场就逐步地变成太古洋糖的倾销世界。
郑翼之当上买办之后,由于他个人倾心出力,太古总行又大力支持,天津太古洋行业务迅速发展。郑翼之累积的利润和佣金所得非常丰厚,仅次于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1921年郑翼之病故,买办一职由其长子郑宗荫继任。1925年郑宗荫辞职,又由郑翼之第三子郑慈荫接任。但郑氏兄弟在业务上替英国人办事,已经远不及郑翼之开创时的兢兢业业。1931年太古洋行利用伦敦总行查账的机会,取消了买办制,“太古郑”的买办生涯仅持续了将近45年。
郑州道的这处房产,虽为郑翼之名下,但实际是郑翼之儿子居住的。在郑氏父子两代人充当太古洋行买办的过程中,郑氏父子积累了令人瞠目的巨额财富。据给郑家收房租的陈风藻估计,郑翼之本人自从当上太古洋行买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去世的35年间,郑家的财产约有1000万元。
郑发迹后,主要投资于中外股票及房地产。在天津英租界内外和上海等处买进多处地皮,置有湖北路、大沽路等处大片住宅。1901年后,天津城城墙被八国联军强行拆除,郑翼之与梁炎卿用拆城大砖,建盖新华路大宅。此外,他在上海创办了益顺盛报关行。并开设有开平煤栈及山海关锦州煤栈等。